企業新聞
地勘中心(中國非礦)第一期青馬工程培訓班圓滿結業
發布日期:2025-06-23 作者:為深入開展青年思想引領提升行動,不斷強化“青馬工程”為黨育人政治功能,地勘中心團委會同建材總院、北新集團團委,聯合舉辦第一期“青馬工程”培訓班。集團團委書記、黨群工作部(黨委宣傳部)副主任周倩出席開班并作動員講話。
開班儀式:錨定方向強擔當
周倩強調,此次培訓是貫徹集團青年素養提升工程的重要舉措,旨在幫助青年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崗位建功。她對參訓學員提出三點希望:
堅定理想信念,在砥礪奮進中淬煉初心“跟黨走”。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智改數轉等崗位上發揮先鋒作用。
練就過硬本領,在上下求索中增長才干“堪大用”。苦練業務技能、甘于“自找苦吃”、發揚斗爭精神,用埋頭苦干打贏高質量發展攻堅戰。
嚴于修身律己,在躬身實踐中常懷敬畏“守底線”。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強化政治規矩。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樹立青馬學員良好形象。
專題教學:淬煉思想固根基
延安干部學院特聘教授楊忠虎以《延安精神及其新時代價值》為題,深入解讀新時期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實踐路徑。
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原黨委書記薛耀軍以《八項規定與黨的作風建設》為題作專題報告。
現場教學:尋訪圣地溯根源
學員們先后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革命舊址、梁家河村史館、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等地,沉浸式感悟延安時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交流研討:凝聚思想促共識
青馬學員圍繞“如何激發創新創效活力”展開深入研討。通過思想碰撞,凝聚起立足崗位、探索突破的智慧共識。
青年心聲
01江蘇總隊 孫蘇瑋
一是信念引領、筑牢根基。引導團員青年實干擔當,就要筑牢“思想關”。此次學習回去將組織團員青年深入學習梁家河等紅色事跡、奮斗故事,引導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集體事業,營造“實事求是、敢作敢當、說實在話、做實在事”的濃厚氛圍。
二是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引導青年扎根一線。總隊一線員工青年比例占70%以上,特別是數字化團隊、巖土隧道設計團隊、巖土測試中心團隊均為青年,他們在一線項目攻堅、技術攻關中經風雨、壯筋骨、強擔當,像知青們打壩淤地般從實踐中找突破點。巖土隧道設計團隊在業務實踐中創新創效,為業主節省造價三千萬元。
三是建立激勵機制。通過挖掘宣傳青年創新典型、定期開展青年創新成果展評和經驗分享會、開展評優評先、給予建言獻策獎勵等方式,鼓勵團員青年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像知青們修沼氣池一樣,讓創新想法在實干中轉化為實際成果,在創新中突破進取,在擔當中創造價值,為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02四川總隊 蘇萍
從單位層面來看:
一、立足行業特點,明確創新方向
聚焦地質勘查主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傳統地質工作智能化、數字化升級。例如引導青年參與地質大數據、三維建模、無人機測繪等。
二、完善激勵機制,釋放創新動能
一是優化考核與獎勵。在績效考核中增設“創新貢獻系數”,對提出專利、技術改進或降本增效方案的青年給予專項獎勵。設立“青年創新創效基金”,提供小額資金支持試點項目。二是職業發展雙通道。建立“管理+技術”雙晉升路徑,明確創新成果與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的掛鉤標準。
三、搭建實踐平臺,促進能力轉化
一是組建跨部門青年創新小組,以“揭榜掛帥”形式承接單位攻關任務。二是聯合高校或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用”合作,選派青年骨干參與重點研發項目。
四、營造包容文化,保障創新生態
建立創新容錯機制,對非主觀失誤導致的探索性失敗不予追責,不打擊青年創新自信。
五、關注青年需求,提升歸屬感
一是生活保障上,為野外作業青年提供后勤保障,優化輪休制度、改善工作條件。二是情感聯結上,通過工會活動增強團隊凝聚力,使青年感受到組織關懷。
從個人層面來看:
勤學多思,知行合一。
只有勤學多思才能培養創新思維,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把創新理論付諸實踐創造價值與效益。
03云南總隊 文磊
一、營造“敢想敢試”的創新氛圍,破除思想藩籬
1.包容失敗,鼓勵探索:明確“寬容失敗”是創新的必要成本。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區分探索性失誤與失職瀆職,讓青年放下“怕犯錯”的思想包袱,敢于挑戰未知、嘗試新方法。
2.打破層級,開放交流:營造扁平化、開放式的溝通環境。鼓勵青年跨部門、跨專業交流碰撞思想,利用線上平臺、創新沙龍、技術論壇等形式,打破信息壁壘,讓創意自由流動。
3.價值認同,目標牽引:將單位戰略目標與青年個人成長緊密結合。清晰傳達創新的價值——不僅是為單位創造效益,更是青年實現自我價值、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的途徑。用有挑戰性、有意義的目標點燃青年的奮斗激情。
二、構建“愿創愿為”的激勵機制,點燃內生動力
1.多元激勵,精神物質并重:超越單純的物質獎勵,構建多元激勵體系,如榮譽激勵、成長激勵、物質激勵等。
2.榜樣引領,見賢思齊:大力宣傳立足崗位、勇于創新的青年榜樣。用身邊人、身邊事展現創新創效的可行路徑和豐厚回報,激發“比學趕超”的熱情。
3.關注體驗,提升歸屬:關注青年在工作中的體驗感和幸福感。優化工作流程、改善工作條件、營造積極向上的團隊文化,增強青年對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其發自內心地愿意為單位貢獻智慧。
三、打造“善創善成”的能力支撐,夯實創新基礎
1.精準培訓,賦能成長:針對青年特點和崗位需求,圍繞行業前沿知識、跨界融合等提供體系化的創新能力培訓。
2.知識共享,協同進化:建立內部知識庫、案例庫、經驗分享平臺。鼓勵技術骨干、老專家分享經驗,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個體知識組織化,降低青年創新的學習門檻。
3.時間保障,專注投入:探索為從事重點創新項目的青年提供一定的“創新時間”,或靈活的工作安排,保障其有相對集中的精力投入深度思考和創新實踐。
04甘肅總隊 潘清元
一、打造“敏捷高效”的體制保障
1.打破部門壁壘,組建跨部門、跨層級的科創團隊,而不是某個人某個部門任務。由管理層綜合統籌分工,保障項目高效順利開展。
2.構建“產學研用”共同體,共同開展創新和人才培養,為科技創新提供導師、人才、設備、場所等支持,打消科技人員顧慮。同時,加深與高校、科研團隊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的科研方法、最前沿的技術發展現狀、科研方向等內容,激發科研活力和動力。
3.要給科技創新充足時間,生產重要,創新同等重要,要給創新時間,保護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
二、建立獎勵機制
1.建立合理的物質激勵,打破“平均主義”,將獎勵與項目效益強掛鉤。按照貢獻大小進行排名,切實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和積極性。
2.建立精神激勵機制,設置年度“創新標兵”“技術攻堅標兵”等榮譽,在年會、內刊、官網等渠道立體化宣傳
3.建立合理的成長激勵,建立“創新積分制”,將專利、論文、標準等成果量化,將創新成果作為評優評先、晉升考評的硬指標。
三、提升內驅力(艱苦奮斗,自力更生)
創新創效需要面臨各種難題,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內驅力,需要在不斷失敗和挫折中站起來不斷前進,需要自身不斷創造條件攻克各類難題,奮勇前進,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此次“青馬工程”培訓,不僅是一場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薪火相聚,更是一次青年的思想共鳴,必將激勵廣大團員青年以更堅定的信念、更過硬的本領、更昂揚的斗志,在打造世界一流地勘礦業集團的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