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地勘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對礦產資源作用的重要定位,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守好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底線。強化礦山資源地勘服務,拓展礦山環境地質業務,以科技創新為驅動高質量發展,有效提升了地勘院在礦山行業內的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持續為礦山全生命周期提供生態環境地質保障服務。
一、踐行綠色勘查理念,開展煤炭資源勘探
綠色勘查是地勘行業積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地勘院積極樹立綠色勘查新理念,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推廣,不斷探索綠色勘查新模式、新機制、新制度,順應新形勢走綠色勘查之路。
神華億利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黃玉川煤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煤田,區內地質條件較復雜,井田內斷層、裂隙、節理較為發育,煤層賦存條件較差,含煤地層、煤層、水文、構造、儲量等資料的查明程度低。簽訂合同后,地勘院調配地質學、采礦學等專業技術人才組建項目團隊,充分發揮技術特長,按照項目崗位各司其職,通過對施工前的技術交底,施工中的巖性鑒定與判層、泥漿環保處理,施工后的測井、鉆孔封閉、場地復綠等環節的把控,高標準的實現了綠色勘查。項目使用煤2000、TXB-1600、XY-4、XY-44、XY-5等不同型號的鉆機10臺套,完成煤田地質鉆探13049m,水文地質鉆探1731m,勘探面積10.5km2,探明了8層煤炭資源儲量。

黃玉川煤礦綠色勘查項目
二、融入西部發展戰略,服務新疆煤炭資源保障
新疆煤炭資源豐富,預測資源量達到2.19萬億噸,居全國首位,已被國家確定為第十四個大型煤炭基地和五大國家綜合能源基地之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區和戰略性能源儲備區。
地勘院抓準時機,積極拓寬新疆業務,以典型大型礦山為切入點,成功開拓了特變電工天池能源三大礦山的地質保障業務。其一的特變電工南露天煤礦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城北100km處,新疆準東煤田大井礦區的西南部。南露天煤礦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4000萬噸/年,是國內產能最大的露天煤礦,不僅在資源儲量和生產能力方面表現出色,而且在環保和智能化建設方面也展現了行業領先水平,已成功獲評全國首批智能化建設示范礦井,是一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

特變電工三礦(南露天礦、將二礦、將一礦)地質保障服務
三、學研合作賦能發展,科技創新提升智慧礦山建設
地勘院通過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鏈協同發展,提升公司業務的競爭力和附加值,持續推進礦山業務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與北方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合作,在透明地質和智慧化礦山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基礎。與北方工業大學一方的合作項目已達20余項,合作金額2000余萬元,其中2024年合作的《國能寶日希勒露天煤礦邊坡GNSS監測站維保及安裝服務》和《國能寶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寶日希勒露天煤礦邊坡深部位移系統建設》項目,在露天礦邊坡監測系統構建及監測數據的智能分析方面形成了核心技術。下一步將繼續擴大產學研領域,在透明地質和礦山生態修復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拓展市場和增強技術優勢。

合作開發的先鋒和寶日希勒露天礦邊坡綜合預警平臺
新時代,地勘院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踐行地質行業“三光榮 四特別”精神,遵循集團戰略和中心規劃,全面推進地勘院“2553”發展戰略,引入和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礦山地質保障服務的內涵和附加值,更準確、更科學、更智能的服務礦山企業。以實際行動回報習近平總書記對地質工作的殷切期望。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