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微風吹拂著江淮大地,無限生機潛藏在山巒疊影之間。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貫徹,生態文明建設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核心,美麗中國的建設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具體,要求地質環境工作從單一資源開發向生態系統整體保護轉型。作為在江淮大地上深耕五十余載的專業地勘隊伍,安徽總隊地環院高揚黨建旗幟,以“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發展,在礦山修復、生態治理的實踐中繪就“黨建紅”與“生態綠”交相輝映的壯美畫卷。
黨建凝心,筑牢人才隊伍“強堡壘”
“生產經營的關鍵在人,思想統一到一處,力量才能凝聚到一處。”安徽總隊黨委書記詹建華帶領黨委班子多次下沉一線,將“面對面談心談話”作為夯實組織基礎的重要抓手,為業務開展理清方向。

地環院黨員業務骨干分散在各個項目一線,卻始終被黨建業務“紅線”連接在一起。這些黨員業務骨干不僅在急難險重的項目中挺身而出,更把先鋒作用融入日常工作。他們利用作業間隙積極參加“短、平、快”的學習例會,總是帶頭分享理論學習心得,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思想和行業發展動向,交流各自項目業務進展,在一次次交流中不斷加強思想建設與團隊協作。這種“思想破冰+業務破局”的模式,建立起一個互聯共通的平臺,人與人之間凝聚起一股強大的奮進合力,進一步催生了“全員經營”業務拓展機制——技術員既攻堅技術難題,又化身市場先鋒,通過前后端協同將專業優勢轉化為競爭實力。近年來,地環院生產經營業績屢創新高,黨建“凝聚力”切實轉化為發展“生產力”。

先鋒引領,激活技術創新“動力源”

“團隊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進步,我為每個人都量身訂制了一套成長計劃,并且以自己為表率,帶著大家向技術高峰攀登。”地環院院長許峰的工位上,堆滿了技術資料,密密麻麻的筆記填滿他在業務奔波的間隙,也見證著他在技術領域不斷深耕的汗水。在他帶領下,地環院將黨的建設與技術攻關深度融合,緊扣創新脈搏,不斷優化工藝技術,將創新研究成果應用到具體項目中,持續提升生態修復成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神山生態修復項目中,技術團隊創新性構建“新型礦山高陡掛渣邊坡生態修復工法”,一舉攻克建設建設單位多年來基建期形成的高陡掛渣邊坡治理效果不佳的難題,實現“固土-保水-復綠”三位一體目標,見證了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

匠心護綠,鍛造生態治理“金口碑”
“生態修復效果就是業務生命線”,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地環院生態修復項目業務開展的行動指南。綠色發展道路上,安徽總隊地環院從未止步;從施工養護到查缺補漏再到長效護航,安徽總隊地環院將精益求精的態度融入每一個項目,用專業與執著鍛造出響亮的行業口碑。

“抓源頭,保質量”,安徽總隊地環院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從進場原材料把控到施工工藝管控啟動實時監督,從施工班組長自檢、項目負責人復檢,到部門負責人及業主單位抽檢,層層把關,為生態修復效果奠定堅實基礎。“三分種,七分養”,后期養護是生態修復長效保持的關鍵。地環院將養護視為“二次創作”,構建全周期呵護體系,堅持人工干預與自然修復結合,促進動植物群落共生,逐步恢復礦山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以長效養護守護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查缺漏,回頭看”,“項目完工不是結束,而是工作的起點。對于生態修復項目,怎么讓植被生長效果更好,獲得業主信任,讓“樹口碑”成為我們業務拓展的指揮棒”,地環院院長許峰說道。定期回訪讓技術員變身生態修復工程的“體檢醫生”,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檢查評估,及時發現潛在問題,查漏補缺。確保每個項目都經得起時間檢驗。
將黨旗插在生態修復最前沿,讓“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發展。安徽總隊地環院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在礦區播撒綠意,在生態畫布上勾勒初心,讓黨建引領的綠色征程,成為安徽總隊獻給祖國的最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