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獲獎結果近日揭曉——“黔北安頁1井油氣調查重大突破”領銜特等獎,“京津冀綜合地質調查成果與應用”等7項成果榮獲一等獎,“中國及鄰區大陸板內火山作用”等21項成果榮獲二等獎。
據悉,2017年8月啟動評獎工作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共組織71家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圍繞具有重大突破的創新性成果,經過形式審查、網絡初審、專業組評審、綜合組評議、專題研究、地調局科技咨詢委評議和科技委審核、公示等環節,最終從117項成果中評選出29項獲獎成果。
分屬69家單位的312位常年奮戰在地質工作最前沿、取得突出成就的地質人,分享了上述榮譽。
他們,不僅站在了光榮的領獎臺上,也站在了地質人的榮譽高峰。
做貢獻、起作用,有力解決能源資源安全問題和地球系統重大科學問題
安頁1井
近年來,中國地調局著力推進地質調查工作戰略性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依托“十大計劃、60多項工程、300多個項目”的地質調查業務體系平臺,嚴格執行“五問”、“五不唯”評價標準,取得了一批解決資源環境重大問題和地球系統科學問題的創新成果,形成了一批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
在本次評選出的29項獲獎成果中,能源資源和固體礦產資源領域有13項(占45%),基礎地質領域有5項(17%),充分反映了中國地調局全力以赴解決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問題以及地球系統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決心、能力和成績。
“黔北安頁1井油氣調查重大突破”獲得日產10萬立方米以上高產工業氣流,在10個層組20多個新區取得重要發現和突破,評價天然氣資源量達千億方,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要批示。
鉆井過程中氣液分離點火
多名院士認為,該突破“是歷史性、里程碑式的,對于南方復雜地質構造區和貴州省油氣勘查是開天辟地的,圓了中國地質工作者和貴州人民60多年的油氣夢”。
“西北整裝勘查區地質理論創新及找礦突破”遴選的26個整裝勘查區被確定為國家級整裝勘查區,拉動社會投入56億元,新增333及以上資源量鐵礦石25億噸、金1233噸、銅鉛鋅4832噸、鎳186萬噸、錳3428萬噸、鉀鹽1億噸,提高了國家大宗和緊缺礦種資源保障程度。
“西藏自治區改則縣拿若銅礦勘查技術創新與找礦突破”新發現拿若溝、榮那特大型斑巖銅礦2處,獲得銅資源量1349.33萬噸、伴生金119.46萬噸、伴生銀3482.38噸。
“中國及鄰區大陸板內火山作用”瞄準中亞古生代洋盆閉合時限、大火成巖省的成礦背景、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等國際上長期關注的重大前沿基礎地質問題和找礦勘查重大需求,發表學術論文43篇,出版專著2部,論文總他引1366次(其中SCI他引608次),得到了國際地學屆的公認和推廣,推動了東天山阿奇山鉛鋅礦等一批礦床的找礦突破。
當尖兵、促轉型,以“三深一土”戰略引導地質調查科技創新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的重要論斷,吹響了以“三深一土”戰略引導地質調查科技創新的號角。
2016年,中國地調局將“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逐一分解,從具體實施層面積極推進。
2017年以來,“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更是全國地質調查工作部署的重中之重。在本次評選的29項獲獎成果中,就有4項聚焦地球深部探測,1項聚焦深空對地觀測。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多尺度深度探測:新發現與新認識”提出了陸內俯沖成礦新認識和“三維建模+區域成礦模式+綜合信息”深部成礦預測技術,創新和完善的10多項地球物理技術已在10余家勘查單位轉化,預測了一批深部找礦靶區,在泥河鐵礦外圍、岳山鉛鋅礦深部等多地取得找礦突破,成果兩次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度十大進展。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深部地質結構調查與技術方法創新”作為我國三維地質調查試點的典型成果,首次系統揭示了區域內3000米以淺主要目標地質體的空間展布特征,構建了三維地質建模技術方法體系,進而建立了該區鈾多金屬成礦模式和三維勘查模型,指導深部找礦獲重大突破。
“基于國產衛星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系統研制與示范應用”成功研制出首臺套基于8種國產衛星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軟件系統和北斗衛星終端設備,實現了地質災害高精度形變位移實時監測、衛星軌道預報等功能,已在三峽庫區、汶川震區等地10余萬平方千米開展了示范應用。
新時代、新思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
自然資源部的組建標志著我國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當下如火如荼的改革進程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多門類自然資源開展綜合調查和評價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近年來,中國地調局秉承“大地質”、“大資源”、“大科學”的理念,在工作部署上由最初的礦產資源調查逐步轉型到資源與環境并重的調查研究,探索開展了多門類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本年度獲獎的“京津冀綜合地質調查成果與應用”、“全國重要地質遺跡資源調查評價方法創新與應用”等8項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地調局在多門類自然資源領域開展綜合調查和評價的科學水平。
“京津冀綜合地質調查成果與應用”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需求,及時編制了《京津冀地區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等綜合地質調查成果提供給政府管理部門使用,開創了地質工作服務生態工程規劃決策的先河,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
“全國重要地質遺跡資源調查評價方法創新與應用”首次系統查明和科學評價了全國6021處重要地質遺跡資源,明晰了地質遺跡的類型、范圍、特征、價值和保護現狀,支撐申報世界地質公園10余處、國家地質公園和礦山公園100余家,引領了我國地質遺跡調查研究以及經濟發展新模式。
“西南地區巖溶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與巖溶地下水污染模式”首次對我國西南地區8省(區、市)89.17萬平方千米的地下水污染區完成1:25萬調查評價,建立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創新提出巖溶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技術方法體系,成功研發PLEIK巖溶地下水防污性能評價模型,有效保障了西南巖溶地區的地下水安全。
出人才、帶團隊,高精尖、老中青人才梯隊建設成效突出
打造一項優秀成果,依托的是高素質專業人才、穩定的技術團隊和攻堅克難的工作精神。
此次獲獎成果的背后,是一批優秀的地質人才和專業團隊多則7~8年,少則2~3年的長期投入。29項獲獎成果共開展了500余人次的學術交流與技術培訓,共培養國際學術組織核心成員2人,包括李四光學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萬人計劃等在內的國家級科技人才6人,包括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江西省555工程領軍人才、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在內的省部級科技人才22人,中國地調局杰出人才等各類人才計劃2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66人。
成果完成人高銳研究員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董樹文研究員當選為德國埃爾福特科學院院士。
據悉,本次獲獎的312位地質科技人員還呈現出兩個特征。
一是獲獎人員年齡結構明顯趨于年輕化,45歲以下的中青年共178人,超過半數(占57%)。
其中,“80后”115人,占總獲獎人數的36%;“90后”8人,占總獲獎人數的2%,地質調查事業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活力迸發、創新成果涌流的生動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地質調查成果評價不唯學歷、不唯資歷、注重實效的良好風氣已充分弘揚。
312位獲獎完成人中,4人為中專畢業,9人為大專畢業,99人為本科畢業(占32%);37人仍為初級職稱(占12%),65人為中級職稱(21%),充分體現了地質調查成果的評價導向。
1 堅持“五問為尺”,實效為度,通過業內一流專家公平、公開、公正的評審和推選,秉承寧缺毋濫的原則,評選出體現國家重大需求的創新成果。
地調新百年已經開啟,面對越來越近的強國夢想,我們期待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以科技進步為核心、以人才成長為關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地學領域一流獎勵品牌的激勵作用,把地質調查的過程變成科技創新的過程,全力引領更多、更高水平的優秀成果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和自然資源中心工作,激發更多的優秀人才、優秀團隊奮發有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