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
一、地質勘查投入
2017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 延續了近年來的下滑態勢,以2012年為拐點,繼續下行。
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98.36億元,同比減少19.8%。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58.66億元,占總量的29.6%,同比減少7.2%;地方財政67.46億元,占總量的34.0%,同比減少17.6%;社會資金72.24億元,占總量的36.4%,同比減少29.5%。
資金投向:礦產勘查120.61億元,占總量的60.8%,同比減少29.0%;基礎地質調查34.46億元,占總量的17.4%,同比減少1.2%;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24.63億元,占總量的12.4%,同比減少2.1%;地質科技15.47億元,占總量的7.8%,同比增加9.0%;資料服務與信息化3.19億元,占總量的1.6%,同比減少0.9%。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36.05億元)、內蒙古(15.43億元)、云南(11.33億元)、黑龍江(8.69億元)、青海(8.49億元)。
圖2 2017年各省(區、市)地質勘查投入示意圖
(一)礦產勘查
投入資金120.61億元,同比減少29.0%。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19.65億元,占16.3%,同比減少11.0%;地方財政36.56億元,占30.3%,同比減少30.9%;社會資金64.40億元,占53.4%,同比減少32.1%。
資金投向:以金(21.74億元)、銅(16.23億元)、煤炭(16.21億元)、鉛鋅(13.55億元)、鈾(7.08億元)為主,占總投入的62.0%。與2016年相比,鈾礦投入同比增加4.0%,稀土、鉬、鐵、磷、銅、錳、石墨、金、銀等礦種投資降幅較大。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28.38億元)、內蒙古(11.52億元)、云南(7.36億元)、黑龍江(7.00億元)、青海(6.41億元)。
實施項目6428項次,同比減少19.1%,其中,新開2474項次,續作3954項次。完成鉆探工作量694萬米,同比減少32.7%。完成鉆探工作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105.12萬米)、內蒙古(84萬米)、云南(54.02萬米)、山東(39.40萬米)、貴州(36.06萬米)。
(二)基礎地質調查
投入資金34.46億元,同比減少1.2%。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23.28億元,占67.6%,同比減少1.2%;地方財政11.03億元,占32.0%,同比增加13.0%;社會資金0.15億元,占0.4%,同比減少11.8%。
資金投向:區域地質調查9.86億元,區域地球物理調查2.61億元,區域地球化學調查5.07億元,遙感地質調查1.33億元,礦產遠景調查10.54億元,海洋地質調查2.43億元,其他2.62億元。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5.55億元)、內蒙古(3.06億元)、西藏(2.48億元)、云南(2.32億元)、廣西(1.95億元)。
實施項目1109項次,同比減少3.1%,其中,新開510項次,續作599項次。
(三)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投入資金24.63億元,同比減少2.1%。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9.41億元,占38.2%,同比減少3.8%;地方財政13.65億元,占55.4%,同比增加1.3%;社會資金1.57億元,占6.4%,同比減少16.9%。
資金投向:水文地質調查8.05億元,環境地質調查9.19億元,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4.56億元,地熱資源調查等其他工作2.84億元。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河北(2.85億元)、山東(1.73億元)、新疆(1.70億元)、江蘇(1.49億元)、湖南(1.48億元)。
實施項目1138項次,同比增加6.7%,其中,新開873項次,續作265項次。
(四)地質科技
投入資金15.47億元,同比增加9.0%。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3.13億元,占20.2%,同比減少1.3%;地方財政6.22億元,占40.2%,同比增加10.1%;社會資金6.12億元,占39.6%,同比增加14.0%。
資金投向:地質科學研究6.11億元,技術方法創新1.92億元,各類報告編寫7.44億元。
實施項目2379項次,同比增加10.9%,其中,新開1898項次,續作481項次。
(五)地質資料服務及信息化
投入資金3.19億元,主要是中央財政投入,同比減少0.9%。
二、主要工作進展
(一)探礦權設置情況
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效期內非油氣探礦權共計21235個,較2016年末減少17.0%;登記勘查面積36.33萬平方千米,較2016年末減少20.8%。
——從地區分布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探礦權數量最多的5個省份分別是:新疆(3342個)、內蒙古(2971個)、云南(1351個)、江西(1797個)和四川(1282個), 5省(區)探礦權總數占全國的50.6%。
——從礦種分布看:主要集中在34個重要礦種,其探礦權共計17656個,占總數的83.2%。探礦權數量最多的5個礦種分別是:金礦(4895個)、銅礦(3841個)、鉛鋅礦(2246個)、鐵礦(1842個)和煤炭(1302個),5個礦種探礦權數量占全國的66.6%。
——從礦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金屬礦,其中有色金屬探礦權數量8445個,占全國總數的39.8%;貴金屬探礦權5514個,占全國總數的26.0%;黑色金屬探礦權2389個,占全國總數的11.3%;能源礦產探礦權2114個,占全國總數的10.0%;非金屬礦產探礦權2597個,占全國總數的12.3%。
2017年全國共出讓非油氣探礦權737個,同比下降36.7%;出讓面積17411.44平方千米,同比下降36.6%;出讓合同金額20.06億元,同比下降81.7%。招拍掛217個,招拍掛出讓合同金額10.64億元。財政全額出資勘查的探礦權數415個。
(二)礦產勘查
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09處,其中,大型37處,中型29處,小型43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前列的礦種分別是:金(17處)、石墨(11處)、煤(8處)、鉛鋅(5處)、鐵(4處)、銀(4處)、磷礦(4處)。
全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485處,其中預查39處,普查127處、詳查207處、勘探11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數量排名前5位的礦種分別是:鉛鋅(64處)、金(56處)、煤(38處)、銀(27處)、鐵(25處)。
主要礦種新增資源(333及以上) 煤186億噸,鐵礦石0.6億噸,銅104萬噸,錳礦石982萬噸,鋁土礦石0.67億噸,鉛鋅287萬噸,鎳28萬噸,金112噸,銀1741噸,磷礦石4496萬噸,石墨5725萬噸。
1.煤炭
新發現礦產地8處(大型7處、小型1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38處(預查5處、普查8處、詳查9處、勘探16處)。
新疆哈密市三道嶺南勘查區新增101億噸,巴里坤縣三塘湖庫木蘇四號井田新增15億噸;內蒙古東勝煤田納林河礦區嘎魯圖井田新增13億噸;陜西渭北石炭二疊紀煤田防虜寨勘查區新增8億噸。
2.鐵礦
新發現礦產地4處(均為小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25處(預查1處、普查10處、詳查9處、勘探5處)。
青海格爾木市茫崖河東地區新增0.6億噸。
3.銅礦
新發現礦產地1處(小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22處(預查1處、普查3處、詳查10處、勘探8處)。
江西九江市柴桑區鐵路坎礦區新增銅61萬噸,同時伴生銀1166噸、鋅40萬噸、鉛8萬噸。
4.鉛鋅礦
新發現礦產地5處(中型1處、小型4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64處(預查2處、普查15處、詳查23處、勘探24處)。
云南馬關縣萬龍山礦區新增鋅115萬噸;陜西省旬陽縣郭家嶺-焦山寨礦區新增鋅46萬噸,鉛11萬噸;四川甘洛縣高豐礦區新增鋅9.53萬噸、鉛3.93萬噸;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布金黑礦區新增鋅17萬噸、鉛9萬噸、銀448噸;新疆和田縣赤谷一帶新增鉛9.34萬噸、鋅3.38萬噸。
5.鋁土礦
新發現礦產地3處(大型2處、中型1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6處(普查2處、詳查3處、勘探1處)。
貴州務川縣大竹園南段鋁土礦新增2606萬噸;山西鄉寧縣東莊-郭元一帶新增1997萬噸,汾西縣下反里礦區新增679萬噸;河南澠池縣雁嶺礦區新增1187萬噸。
6.鎢礦
新發現礦產地1處(小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2處(預查1處、普查3處、詳查7處、勘探1處)。
江西武寧縣東坪礦區新增21萬噸。
7.錫礦
新發現礦產地2處(均為小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4處(預查1、普查1處、詳查2處)。
四川巴塘縣措莫隆錫礦新增1.6萬噸。
8.錳礦
新發現礦產地1處(小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6處(普查3處、詳查2處、勘探1處)。
廣西忻城縣馬泗礦區新增484萬噸。
9.鎳礦
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處(勘探)。
新疆若羌縣北山地區坡北新增鎳28萬噸。
10.銻礦
新發現礦產地1處(小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6處(預查處、普查4處、詳查1處、勘探1處)。云南廣南縣木利礦區新增銻13萬噸。
11.金礦
新發現礦產地17處(中型6處、小型11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56處(預查2處、普查18處、詳查26處、勘探10處)。
云南鶴慶縣北衙金礦新增14噸;貴州貞豐縣者相二金礦新增13噸;山東煙臺市牟平區鄧格莊礦區深部及外圍新增10噸;陜西潼關縣麻峪口—蒿岔峪柿樹園地區新增7噸。
12.銀礦
新發現礦產地4處(大型1處、中型2處、小型1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27處(預查2處、普查2處、詳查12處、勘探11處)。
河南靈寶市董家埝一帶新增1027噸。
13.稀有、稀土、稀散礦產
新發現礦產地4處(大型3處、中型1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21處(預查3處、普查4處、詳查12處、勘探2處)。
湖南臨武縣杉木溪礦區新增銣(Rb2O)1.65萬噸;廣西平南縣大洲礦區新增釔族氧化物98萬噸,累計查明144萬噸;四川康定縣甲基卡海子北勘查區新增鋰(Li2O)5.8萬噸;江西九江縣鐵路坎礦區新增碲1021噸、鉈996噸、鍺475噸、鎘3164噸、鎵1189噸、銦11噸。
14.磷礦
新發現礦產地4處(大型2處、中型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9處(預查2處、普查7處、詳查3處、勘探7處)。四川洪雅縣海子河礦區新增磷礦3644萬噸。
15.石墨
新發現礦產地11處(大型6處、中型3處、小型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4處(預查5處、普查2處、詳查5處、勘探2處)。
黑龍江林口縣西北楞勘查區新增1757萬噸;內蒙古烏拉特后旗上石門地區新增914萬噸;遼寧遼陽縣馬溝區新增674萬噸;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區大田鎮三大灣勘查區新增261萬噸。
16.其他礦產
河北寧晉縣段家莊勘查區新增石鹽29億噸;遼寧海城市老光山礦區新增菱鎂礦8000萬噸;云南盈江縣大石坡地區新增紅柱石6152萬噸;江西于都縣坳腦勘查區新增螢石礦359萬噸。
(三)基礎地質調查
區域地質調查。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15.9萬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到41.6%;1:25萬區域地質調查0.5萬平方千米。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完成1:5萬重力測量0.4萬平方千米,1:5萬航空物探39萬測線千米。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完成1:5萬地球化學調查0.5萬平方千米,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1.1萬平方千米,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18.5萬平方千米。在集中連片特困區,圈定綠色富硒土地1084萬畝,指導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7個,支撐調整富硒農產品種植面積800萬畝,使1500萬貧苦群眾受益,助力支撐150萬人脫貧。
礦產地質調查。完成1:5萬礦產地質調查16.8萬平方千米,圈定找礦靶區450處。
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全面完成我國管轄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編制了中國海岸帶地質調查報告和資源環境圖集,完成錦西、樂東等7個圖幅1:2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開展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編制海岸帶專題調查成果報告,完成海岸帶重大工程地質調查報告,為重大工程建設、海洋經濟發展、海洋地學理論創新等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支撐。
(四)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調查3.9萬平方千米。基本建成由2萬個監測點組成的全國地下水監測工程。在烏蒙山區、沂蒙山區、陜甘寧、滇黔桂地區以及江西贛南革命老區實施探采結合井170余眼,解決當地近20萬人飲水困難。在江西贛南革命老區找到富鋰、富鍶天然礦泉水,為當地政府打造特色礦泉水產業提供支撐。在烏蒙山綏江鉆獲地熱水,6項指標達到醫療熱礦水水質要求,為當地發展特色旅游業提供有力保障。
環境地質調查。完成1:5萬環境地質調查4.3萬平方千米。開展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支撐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編制《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大西安城市地質調查與應用服務總體實施方案》等。《關于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城市地質調查規范》出臺,全國城市地質調查總體方案發布,城市地質調查工作駛入快車道。
地質災害調查。完成1:5萬地質災害調查1.6萬平方千米。支撐31個省(市、區)基本建成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形成陜北鎮安地質災害防治“五化”模式。編制全國及14個集中連片扶貧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016起,避免人員傷亡39869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開展四川茂縣特大滑坡、貴州納雍大型崩塌等突出事件應急處置。
(五)地質科技
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首次實現資源量占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采,創造持續產氣60天、產氣總量30.9萬立方米兩項世界紀錄,取得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歷史性突破。創立天然氣水合物系統成藏理論和“三相控制”開采理論,提出“地層流體抽取法”小幅降壓技術,成功研發儲層改造增產、天然氣水合物二次生成預防、防砂排砂等三項關鍵開采測試技術;構建大氣、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體”的立體環境監測體系。
《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創建了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方法體系,填補了國內外深部找礦預測理論的空白,首次提出成礦地質體、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征標志等概念,構建了我國25種找礦預測地質模型,研發了4項深部找礦關鍵技術,創建了適合礦區復雜條件下深部找礦的技術體系,突破2000米找礦技術瓶頸,探獲大中型礦床125個,實現深部找礦重大突破。
華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紀地殼形成和演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確定鞍山存在長期連續(38—29億年)太古宙地殼演化,在全球獨一無二。首次確定華北克拉通存在太古宙多期次構造巖漿熱事件;在華北克拉通首次劃分出三個古陸塊(>26億年);確定華北克拉通廣泛分布、具有重要構造指示意義的孔茲巖系主體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系統揭示華北克拉通條帶狀鐵礦(BIF)的形成時代和發育規律。提出陸殼巨量增生與大量BIF形成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的新認識,并據此提供了鐵礦勘查遠景區。
松遼盆地資源與環境深部鉆探工程(松科2井)三項技術破世界紀錄。克服了井底超高溫、沉積巖地層超長時間裸眼等難題,鉆深超越設計的6400米目標。松科2井鉆進過程中突破了311毫米口徑同徑取芯技術在深部地層連續取芯1650.51米(深度2863.23—4513.74米)、311毫米口徑同徑取芯單回次取芯長度超30米、216毫米口徑長鉆程取芯技術在井深超4900米時單回次取芯長度超40米等三項世界紀錄。
“海洋六號”南極科考取得多項突破性創新成果。首次獲取南極調查區17000平方千米的海底高精度地形地貌實測數據,精細刻畫了調查區海底地形變化;首次獲取規則測網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測數據和沉積物巖心樣品;利用自主研發的地溫梯度測量系統首次獲取南極海域地熱流數據;積累大量的風浪流等南大洋氣象資料和航海資料;開啟多船聯合、多站聯合、海陸聯合的南極科考新模式。
基于智能互聯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創新及應用。研發基于信息化的基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方法體系,解決群測群防監測手段少、監測精度低、預警分析難、信息動態更新難等問題。構建定量化、低成本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技術方法體系,實現數據智能采集、分析、管理、服務和聯動更新一體化,研究成果為基層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
(六)地質資料服務與信息化
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成效顯著。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共提供地質資料到館服務3.86萬人次,提供資料利用服務437.72萬件次;地質資料網絡服務量快速增長,地質資料網站服務瀏覽達607萬人次,是2016年網站服務瀏覽量的3倍。全國地質資料館及四川、甘肅等省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在抗震救災、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積極響應,主動服務;河北省地質資料館積極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地質資料專題服務;上海、山東等省(市)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主動為重大工程建設及城市規劃提供地質資料專題服務。
地質資料館藏資源持續增長。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全年共接收成果地質資料1.52萬種,共接收原始地質資料7545種。截至2017年底,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成果地質資料館藏總量共50.45萬種,較去年增長2.4%。實物中心和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等26個省館開展實物地質資料接收工作,共接收巖心35.18萬米,標本8333塊,巖屑1.12萬袋,光薄片5萬片,樣品12.55萬袋(瓶)。
首次建成國家地質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質云1.0”。“地質云1.0”正式發布并上線服務,解決了“數據孤島”與“信息煙囪”等老大難問題,實現國家層面十大類75個地質調查數據庫、八大類2382個地學信息產品、部分軟件系統及計算資源的互聯互通與共享,實現分布式數據集成共享技術創新、地質調查業務系統整合協同應用創新、地質調查數據安全有序開放和分級共享機制創新,探索了云環境下智能地質調查工作新模式。
附件:2017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