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刻骨,羅盤定心。
他以荒野為紙,地質錘為筆,在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疆域標注資源坐標——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內蒙古總隊高級工程師趙佳佳,用18年堅守詮釋新時代地質人的“硬核擔當”。

清水河筑基 | 8年70座礦山造“地質底圖”
腳步丈量:2009—2017年徒步調查清水河全縣礦山,建立首套縣域資源數據庫,為政府管理裝上“精準導航”。
資源硬賬:累計提交白云巖礦177202萬噸、水泥用灰巖礦71655萬噸——相當于5000列萬噸貨運列車的承載量。

戈壁突圍 | 200天年野外攻堅關鍵礦種
極限環境:2018年轉戰中蒙邊境無人區,直面沙暴肆虐+70℃溫差,年野外作業超200天。
技術破局:創新 “遙感+地物化”綜合找礦模型,在哈拉木格山北等項目發現礦體9條,撕開銣、銫等戰略礦種突破口。

數字先鋒 | 自學代碼革新傳統地勘
效率革命:自學GIS與遙感技術,野外數據整理提速60%,報告編制周期縮短40%,推動總隊邁入“地質調查數字化”時代。
思維躍遷:“羅盤地質錘&衛星定位+AI解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向地球深部進軍”戰略囑托。
黨員本色 | 風沙中的旗幟
荒野黨支部:在阿拉善項目駐地發起“帳篷黨課”,白天探礦采樣,夜間組織學習,培養7名技術骨干,帶出2支青年突擊隊。
危急頂梁柱:近幾年技術人員短缺期,身兼3個項目負責人,輾轉3000公里保障儲量年報100%按期評審。

他為何成為內蒙古總隊的標桿?
資源安全的守護者
24.9億噸資源量,是“能源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北疆答卷。
北疆精神的活載體
18年磨平的鞋釘,是丈量大地年輪的標尺,鞋底紋路刻滿資源勘探的坐標,更是“地質藍”與“先鋒紅”在邊疆的共生烙印—— 烙下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的地質足跡,從清水河石灰巖礦區到中蒙邊境石英礦脈,那是地質人獻給大地的無聲誓言。
當新一輪找礦號角響徹北疆,
他以黨員熱血為墨,以內蒙古總隊為旗——
在荒野中樹起無言豐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