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當這個在歷史課本中出現過無數次的“城”映入眼簾的時候,我的內心竟久久無法平靜。當天下午天氣出奇的好,驕陽吐著似火的烈焰,似乎要把大地的一切都烤干;湛藍的天空仿佛在初夏的雨中洗過一般,藍寶石一般的澄澈。城內的靜謐與城外的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老人在路邊的樹蔭下打著盹,石凳上的小貓昏昏欲睡;枝頭的鳥兒偶爾發出清脆的鳴叫,似乎在訴說著這座城里發生的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于宛平城的正中,紀念館正前方為和平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征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高高的國旗桿豎立在廣場北側。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紀念館顯得肅穆、莊嚴。在紀念館二級平臺上安放著質地為鍛銅的銘刻著“1937.7.7”的獨立自由勛章雕塑,讓人們永遠銘記那段歷史,和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英勇獻身的先烈,傳承和弘揚中國人民為了追求和平正義、捍衛民族獨立自由,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抗戰精神。我們排隊進入紀念館廣場,遠處排著整齊隊伍的“紅領巾”們正舉起右拳,認真地喊出鏗鏘的誓詞。

步入展廳,面對我們的是名為《銅墻鐵壁》的巨型中國軍民雕塑,代表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和保家衛國的決心。伴隨著解說員的講解,逐漸將我們帶入了那段全民抗戰的崢嶸歲月。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張張珍貴照片,講述著日軍侵華的殘酷暴行,訴說了中華民族曾經的悲壯歷史。特別是在《日軍暴行
慘絕人寰》展區,看著日軍在中華大地犯下的累累罪行,心中悲憤難當,我不禁想到了殞命土耳其海灘的那個敘利亞小難民。從古至今,戰爭從來就未曾離我們遠去,只不過是換個時間、換個地點,呈現在我們面前。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似乎從未改變過,我們不僅是中國這段悲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者。大國復興的腳步正堅實地踩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道上,但我們離世界強國的行列還有距離,從此次中美貿易戰中中興的遭遇可窺見一斑。要想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跨越,需要我們每一個當代國人銘記歷史,不懈努力,在一個個平凡的工作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用辛勤的汗水書寫時代的凱歌,開創光明的未來。

出了宛平城的威武門,便是盧溝橋,作為華北最長的石橋,它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被外國人稱為“馬可波羅橋”。烈日下的盧溝橋挺立在波光粼粼的永定河上,就好像是中華民族的脊背,威武而不屈。橋兩側欄桿上形態各異的大小石獅,見證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打響的第一槍;橋面上的車轍依然清晰可見,仿佛歷史的車輪從上面滾過,恍然間將我們帶回了81年前的那個夜晚……陽光下,我眼前逐漸浮現出紀念館展廳出口墻面上的那十六個血紅的大字: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