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榮同志生前是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陜西總隊的一名退休地質工程師。2015年元月,張光榮不幸因病離世,就在老人走后不久的2015年5月,張光榮被國土資源部授予了“全國百名最美地質隊員”光榮稱號。如今兩年時間過去了,但老人的崇高風范仍每每被人提起,特撰此文,共同追憶老共產黨員、退休老地質專家張光榮同志。
熱愛地質事業,一生執著無怨無悔
1952年,19歲的張光榮從四川省資中縣中學畢業,那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品學兼優的張光榮懷抱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為國家的建設事業多找寶藏的美好愿望,走進了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勘探系,開始了自己40余年的地質人生。
大學畢業后,張光榮放棄了到國家部委工作的機會,選擇留在學校,與我國著名的結晶礦物學家彭志忠教授一起,成立了礦物教研室,開展結晶礦物學的研究工作。
在那個時代,我國用于結晶礦物研究的儀器設備還相當缺乏,張光榮協助彭志忠教授和教研室的同志們一起自己動手,將醫用的X光機進行改造用于礦物研究工作。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張光榮所在的礦物教研室克服重重困難,開展了“葡萄石晶體結構分析”、“包頭礦晶體結構分析”、“香花石晶體結構分析”等結晶礦物科學研究,取得了在國際上都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期間,張光榮還協助彭志忠教授編寫了《X射線分析》和《X射線分析簡明教程》的著作,共同完成的《若干礦物晶體結構和晶體化學研究》成果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62年9月,張光榮接受組織安排,從北京地質學院調到原國家建材部地質公司繼續從事礦物研究工作。在地質公司,張光榮在彭志忠教授的協助下,經過多方努力,從前蘇聯引進了我國第一臺“YPc-60型結構分析用X光機”用于礦物結構分析研究。從此,張光榮便和這臺儀器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伴隨著他走南闖北,度過了以后的31年工作生涯。
當時,這臺儀器屬于國家機密,在引進之初就制定了專人專用,儀器到哪人就到哪的制度。于是張光榮義無反顧地接受組織安排,肩負起了管理使用這臺儀器的重任,這臺儀器被調撥到哪里,張光榮的工作崗位就被安排在哪里。隨著這臺儀器,張光榮離開北京來到西安,被下放到駐馬店五七干校,又返回北京,再次又調到西安……,31年里,張光榮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歷盡千辛萬苦,但從來無怨無悔。
直到1993年張光榮退休的時候,上級單位安排專人來接收這臺儀器,當看到這臺已有31年歷史但保養如新,仍在正常工作的設備;看到一摞摞精心整理的使用記錄和研究資料時,無不為張光榮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所折服。
張光榮長期從事巖石和礦物晶體分析研究工作,“業精于勤”是他的座右銘。在工作中,張光榮兢兢業業、刻苦鉆研,為我國的地質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曾長期擔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全國礦物X射線晶體學委員會、全國成因礦物學專業委員會、陜西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等多個地質專業學會的委員,并榮獲過原國家建材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獎勵,被國際結晶學會授予“世界結晶學家”稱號,編著的《蛇紋石礦物學性能測試》、《中國石墨礦床地質》等多部著作和數十篇學術論文在地質學界有著廣泛影響,其中《陜西省略陽縣五花石的礦物學研究》還被收錄在美國化學學會《化學文摘》中。正是由于張光榮在巖石和礦物晶體分析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在1987年被原國家建材局首批授予成績優異高級工程師,并被國務院評為有突出貢獻享受國家及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待人誠懇、正直坦蕩的處事之道,是張光榮作為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風骨。直到今天,和他曾經一起工作過的同志們,無論年齡大小,都親切地尊稱張光榮為“張老師”。
張光榮退休后,仍關心著黨的事業,關心著地勘陜西總隊的發展。自退休至離世前,他一直擔任著離退休支部黨小組長,積極參加和支持陜西總隊黨委組織的各項活動。在每年收繳黨小組成員黨費的工作中,張光榮不顧自己年邁體弱,親自來到每個黨員的家中,遇到離家在外無法聯系的黨員,張光榮都是自己先墊交,從來不因此而影響黨費收繳工作。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光榮作為一名老黨員,每當在陜西總隊工作需要的時候都能夠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積極獻計獻策,不顧年老體邁協助單位四處奔走。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出了陜西總隊120余名離退休黨員和350余名離退休職工關心總隊發展、熱愛總隊事業的崇高精神風尚。
2007年,已退休多年的張光榮得知他曾經工作過的陜西總隊測試研究所接受國家發改委的委托,負責編制《非金屬礦物和巖石化學分析方法》系列行業標準和《剛玉粉化學分析》國家標準。張光榮主動來到測試所了解規范的編制情況,并結合自己在巖石礦物分析方面的多年工作經驗,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參與規范編寫的年青技術人員受益匪淺。
忠于信仰,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
2012年10月8日,剛剛放完國慶中秋長假上班的第一天,張光榮同志一大早來到了總隊辦公樓,雖然年事已高步履蹣跚,但依然精神矍鑠。他找到了總隊黨委離退休支部書記,用因激動而微微顫抖的雙手將一份經過仔細裝幀的手稿和一個鼓鼓的信封交到了支部書記的手中。
“張師傅,您這是?……”,看著支部書記疑惑的神情,張光榮同志說道:我聽說咱們總隊黨委最近被評上集團黨委創先爭優先進集體心里特別高興,我今年79歲,是1956年4月3日入黨,到今年已有近五十七年的黨齡了,咱們黨的“十八大”馬上就要召開了,我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想委托你向黨組織轉達我的一片心愿。
說著,張光榮同志用微微顫抖的雙手攤開了那份厚厚的手稿:“這是我作為一名黨員這一生工作和成長的總結,里面有我按年代順序整理的工作業績和獲得的榮譽,是我向黨組織交上的一份自認為還算合格的答卷。”放下手稿,張光榮同志打開了那個牛皮紙信封:“這是我自愿向黨組織繳納的一筆黨費,我入黨快五十七年了,我想一年補交100元,一共是5700元,麻煩你轉交給黨組織。另外,我還有一個最終的心愿,就是百年之后,把我的遺體捐獻給醫學解剖,為黨和國家再做最后一點貢獻,為子孫后代獻一份愛心。我雖然年紀大了,反應慢,可胃腸功能特別好,能吃能喝,兩個胳膊特別有勁,應該還有些研究的價值。這就是我向黨組織表達的三個心愿:一份答卷、一筆黨費和一個最終的遺愿。”
聽到這里,雙手捧過張光榮同志鄭重遞過來的手稿和信封,淚水早已浸滿了支部書記的雙眼……。
一位八旬高齡的老人,一生中有著多少或是坎坷或是輝煌的經歷,但張光榮從來沒有忘記1956年4月3日,因為這是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他在記錄自己一生經歷的《黨在我心中》的自傳手稿中寫到:我這一生的紀實是在2012年4月3日我入黨56年那天開始整理的,到8月1日全部完成,用了3個月零29天。我自問沒有白活,向黨、國家、人民交上了一份及格的答卷,報答黨、國家、人民給予我的那么多的精神和物質上永不磨滅的信仰和食糧,永遠銘記“飲水思源”、“點滴之恩涌泉相報”,不忘中國共產黨,永遠跟黨走。十八大前夕張光榮向黨組織繳納的5700元一次性黨費,就是用57年的黨齡匯集起來的,對張光榮有著特殊的意義,體現出了張光榮對黨的無限忠誠熱愛,體現了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
對張光榮來說,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永遠是他一生無悔的追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張光榮同志利用手中的資料和書籍,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事件一件一件親筆摘抄下來匯集成冊,交到陜西總隊黨委,表達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他在封頁上寫道:“值此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喜慶日子即將到來之際,為了表達對黨對新中國的祝福,將經過學習、收集整理出建國六十周年歷史按順序整理成大事記,那是難忘的記憶,表示向黨和新中國的祝福和心意。”
在開展創先爭優、向先進人物學習的活動中,張光榮向黨組織遞交了學習我國航空發動機專家吳大觀同志的心得體會,他認真摘抄了吳大觀的生平事跡,并寫道:“作為一名退休技術人員,我要學習吳大觀同志刻苦鉆研、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勇于探索、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學習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人生境界,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201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張光榮同樣經過精心整理,將建黨九十年以來的大事件按照年代順序親筆摘錄下來,表達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的生日的祝賀,他在頁首寫下這樣一段話:萬歲!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歷程;永恒!一切為了中國和世界人民;奮進!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建國六十周年大事記》、《建黨九十周年大事記》、《向吳大觀同志學習心得體會》、《把一切獻給黨—一份向黨匯報的人生答卷》、《自黨的十六大以來重要會議資料匯編》、《2013年、2014年黨和國家部分大事紀實》……,在陜西總隊黨委辦公室的資料柜里,保存著張光榮多年來向黨組織遞交的一份份飽含真情的文字材料。這一頁頁看似平凡普通的文字,沒有多么華麗的詞藻,但它飽含著張光榮對黨的事業,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一位八旬的老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從來都把黨和國家放在自己心中最高的位置。張光榮把對黨、對祖國無限熱愛的真摯情懷傾注到一頁頁文字中,一段段話語中,既是張光志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陜西總隊珍貴的精神財富。
奉獻社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張光榮的老伴唐從光老人早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兩人既是校友又是同事,相濡以沫伉儷情深,攜手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晚年,兩位老人共同作出了一個決定,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事業,為社會再做一點貢獻。張光榮在他的自述中這樣寫道:“在這同時我還有一件事,就是一生的最終愿望,把遺體捐獻給醫學解剖研究,為黨、國家、人民盡到最后的忠孝之心,為子孫后代獻出一份愛心。我這一生最突出的生理現象是腸胃特別健康,能吃能喝,兩臂力氣很大能提重活。”
2012年11月27日晚8點,老伴唐從光老人不幸因病去世,張光榮強忍悲痛,按照兩人的約定,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協助下,辦理了唐從光老人的遺體捐獻手續,將眼角膜捐獻給西安市眼庫,將遺體用于醫學解剖研究。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張光榮和老伴唐從光老人常說的一句話,離世的時候,唐從光老人依然關心著別人,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遺體捐獻儀式上,所有的人都把張光榮和老伴唐從光老人的偉大善舉深深地記在了心底。老伴唐從光老人雖然離開了張光榮,但她的身體依然還在為醫學事業服務著,幫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她的眼角膜依然還在工作著,還在替她注視著這個美麗的世界……。
三個愿望已經實現,崇高精神永留人間
鮮花肅穆、松柏低垂,2015年元月13日上午9時30分,張光榮同志的遺體捐獻儀式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隆重舉行。
張光榮靜靜地躺在鮮花松柏中,神態那么安詳,一生中的三個愿望都已經實現,老人的心里已了無牽掛。
就在老人走前的一個禮拜,他步履蹣跚地來到總隊辦公樓,將精心編輯和裝訂的三厚本《2014年黨和國家大事記》親手交給總隊黨委,他說:“整理這些資料讓我的生活很充實,有事做,但年紀大了,精力不行了,眼睛也看不清了,今年我可能再弄不了了”;就在老人走前的一個禮拜,在離退休支部意見征集會上,老人衷心祝愿總隊的發展和職工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也就是在老人走前的一個禮拜,在人民網上刊登了《最美地質人張光榮同志的事跡材料》,讓所有知道他的人無不心生敬意。
遺像前,整齊擺放著張光榮生前向總隊黨委上交的學習材料,和刊登老人事跡的報紙資料;大屏幕上,一張張照片中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昨日。無以寄送哀思,只有把老人生前的點點滴滴放在心中,慢慢用時間來回憶、感受、感動。
西安市眼庫中心主任說:就在告別儀式前一天,老人的一個眼角膜已經開始工作;也就在告別儀式舉行同時,老人另一只眼角膜的移植手術正在進行中,即將給另一名角膜病患者帶來光明。而在隨后的報道中得知,從2004年到2014年,西安市只有62位角膜捐獻者,在2014年只有7位,而張光榮和相濡以沫的老伴唐從光老人,就是這其中的兩位!
“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張光榮把自己的一切報答給了黨和國家。他一生為人高尚、胸襟坦蕩、兢兢業業、與人為善,他的崇高風范和偉大善舉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在張光榮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一名老地質工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他是一位值得所有人敬重的最美地質隊員,他的美就在于他對地質事業的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就在于他對黨、對國家的無限熱愛和堅定忠誠。
(供稿:李寧)